1月20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代省长王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今年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寒假。“双减”给家长和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新变化?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双减”?南方网政直播工作室记者走上街头,倾听民意传递民声,了解家长和孩子们眼中的“双减”。
“寒假作业比以往简单很多”“体育锻炼更多了”“作业少了亲子时间多了”……提起“双减”,家长和孩子们都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但也有部分人表示“双减”仍需要给家长和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
大家有心声,@政晓生!政直播记者带着大家关注的问题采访了广东省人大代表、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罗丹。针对“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罗丹表示,应尽快构建多元评价的价值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多类型的教育共同发展。
据了解,广东“双减”工作已初见成效。1月14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双减”工作新闻通气会,会上透露,广东省义务教育学校14885所,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100%的学校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需开展课后服务的9009所学校已100%提供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71.22%,课后服务已基本达到“两个全覆盖”。
“我认为‘双减’作为一个切口,揭开了国家教育现代化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走向理念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的序幕。”罗丹表示。
南方网评:“双减”减的是负担 增的是素质
广东进入两会时间,“双减”政策是代表们重点关注的一大民生议题。广东省人大代表、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罗丹提出要树立多元成才价值体系的建议。
实施“双减”政策,有助于将孩子从过重的校内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中解脱出来,还他们以健康、多彩的生活时光。但在整个社会被严重焦虑情绪裹挟的当下,“双减”政策有效落地仍面临着挑战。
“双减会不会导致教培资源进一步倾斜”“辅导孩子功课的重任交到谁手”“空余出来的时间如何科学安排”……缓解家长的顾虑,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政策兜底、建构多元的价值评价体系。唯有打破唯分数论、唯尖子班论的囚徒困境,才能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初心,才能引导学生和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
“双减”作为一个切口,揭开了基础教育格局整体性变革的序幕。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当下,大量机械性、重复性工作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人独特的价值由此进一步体现。比起机器,人具有各异的审美、细腻的情感以及完整的社会体系和价值观,而培养独立的审美、健全的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正是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努力的方向。“双减”减的是负担,增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期待“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能够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环境的改善。
@政晓生 | “三孩”政策来了,有哪些配套措施还需完善?省人大代表夏慧敏提出了这些建议
策划:申晨 许萌萌
协调:林洪演 尹珏文
脚本:申晨 许萌萌
设计:武君丽 杨晨悦
文字:李润芳 刘帅 实习生 左惠婷
摄制:李江锐 张瑞霖 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