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高达、任天堂?广州这群年轻人玩的是“龙船手办”

2019-06-07 11:51 来源:南方网 周甫琦
.

  手办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收藏模型,通常有人物模型、机械类模型、动物模型等,大多是动漫周边产品。相对于很多痴迷普通手办的人,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存在,他们热衷于制作或收集有关龙船的各种事项,被称为“龙船痴”,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喜爱龙船的另一种存在模式——龙船模型。

  自幼与龙船结缘

  在广州石基村的黄埔古港,沿着一条青石巷拐进村头小巷,河涌旁有着一幢普通的民居,门前写着“阅龙阁”三个鎏金大字,这就是黄伟潮的龙船模型工作室。

  端午节前,黄伟潮忙着雕刻龙头龙尾,双目圆睁,游尾飘逸,活灵活现,厅内架设着几艘新做好的约一米长的龙船身。工作室里,凿子、锉子、剪刀、刻刀等数十种木刻工具琳琅满目,地上散落的柚木碎屑传来阵阵清香。

  “从年后订单就排满了,一直没有好好休息过,端午前更是忙不过来。”黄伟潮说,这几个月就已经制作了十多条龙船模型。

  今年24岁的黄伟潮是土生土长的石基村人,从小就在村里的龙船上爬上爬下。由于年纪小,家里人不允许划龙船,他便想着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龙船。一有时间,黄伟潮便围着龙船打转,认真观察琢磨船体模样结构。在10岁那年,黄伟潮用牙签尝试做出了一艘龙船模型。

  “那个时候起就喜爱上做龙船模型了。”在成长的岁月里,龙船在黄伟潮的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外公多年的造船经验,给了他最大的指导,通过不断学习摸索,他的雕工技艺越发成熟,甚至有人上门找他购买龙舟模型。

  渐渐地,黄伟潮已小有名气,最终把爱好变成了职业。在2009年,他决定从事龙船模型工艺,并在四年后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刚开始就是熟人介绍,后来就慢慢通过网络接单。”黄伟潮说,随着手艺被认可,越来越多的“发烧友”来找他制作龙船模型,最远还卖到了马来西亚。

  

  随着市场的扩大,黄伟潮手机里有6个龙舟“发烧友”微信群都是满员状态。“现在有不少人把收集龙船模型作为一种爱好,来咨询下单的人络绎不绝,经常还有人直接问有没有现货。”黄伟潮说。

  在十公里外的番禺区永善村,也有一个这样的90后年轻人,痴迷龙舟模型制作工艺。“黄伟潮读书的时候,我们就通过网络结识了,经常一起交流沟通龙舟模型制作技巧。”同是“龙船痴”的张剑辉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小在扒龙舟的环境下长大,对于龙舟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初中毕业后便开始看资料、看作品自学制作工艺,干起了龙船模型制作这一行。

  这一干便是10余载。“虽然市场比较小众,但十分稳定。”张剑辉说,顾客大多是喜爱龙舟模型的“发烧友”,根据他们的要求定制定做。这些年坚持下来,找上门来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新加坡、美国的华人过来定制。“订单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有两万多。”

  把文化雕进龙船里

  事实上,龙船模型就是大龙舟按比例缩小的样板,结构模型和制作过程跟制作大龙舟基本一致。

  从原料定材到初始加工,再到龙身、龙头、龙尾以及龙船配件的制作,整个过程必须耐心细致,容不得半点粗心,要不然会影响模型的弯度、高度和质量等。

  但是相比起大龙船,模型的精巧外观需要更精细的操作。木与木之间不用任何黏性物质,仅靠将木边磨平,再用木槌锤紧,来让船身严丝合缝黏合成一体。黄伟潮介绍,一艘长1米甚至2米多的完整的龙身,都是用这样的方式,一刀一线纯手工造成。一般而言,一个星期能做出一艘模型。

  龙船处处有段古。“每艘龙舟都有独特的故事,每条村都会制作不同样式的龙舟,还会有赛舟、花舟之分。”在黄伟潮看来,龙舟的细节更是很有考究,其中蕴藏着传统文化。“龙头龙尾的制作都会融入村子的信仰和历史文化等元素,罗伞、旗子、船鼓等龙船配件不同的颜色细节,又有不同的传统讲究,这就特别考验制作者对龙船文化的深入了解。”

  “现在只有在端午才能看到龙舟,平时都没有机会。”黄伟潮说,龙船模型既可以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收藏,又能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龙船的渠道,将传统龙船文化更大范围地推广。“喜欢龙船,也享受将最原始的材料一步一步雕琢成龙船模型的过程。但是,我更希望的是,把龙船文化一代传一代继承下去。”

  但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始终还是没有新兴文化的冲击力大,龙船文化也在日渐式微。张剑辉坦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担起传统文化继承人的责任,尤其作为热爱者更应该主动去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

  这些年,在黄埔下沙村,85后青年张伟潮的龙船雕刻工作室更是蜚声远播,主要从事做传统龙舟的龙头、头尾和龙船模型。早在2006年,他就创立一个名为“广州传统龙船协会”的组织,汇集近100名龙舟爱好者,一同促进龙舟文化发展。

  “希望通过更多方式将广府龙舟文化发扬光大。”如今,张伟潮把工作室搬到村里10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陆续收了4个徒弟,计划打造成一个传播龙舟文化的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参观学习、动手培训。“未来会以工作室为起点开展各类型活动,带动更多人能认识龙舟传统文化,了解龙舟真正的魅力所在。”张伟潮笑着说。

  【记者】周甫琦

  【视频】莫依蓉 

  (部分视频、图片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