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瓷,人们就会想到江西景德镇,其实,同为“中国瓷都”的,还有广东潮州。
潮州陶瓷的代表性烧制技艺是枫溪瓷烧制技艺。枫溪瓷烧制技艺精妙绝伦,弹指拈花间,意韵可传神。
枫溪瓷人物瓷塑
珍品迭出享誉海内外
有“南国花魁”雅称的王龙才老人,是枫溪瓷烧制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经过反复试验,烧制出的瓷梅花、瓷桃花瓣片,薄如蝉翼、轻如纸屑、下水不沉、落地不碎,堪称神技。
1978年,邓小平访问朝鲜,由叶竹青担任主体设计、王龙才负责主要创作的三层《友谊通花瓶》被作为国礼送往朝鲜,成为见证中朝友谊的重要象征。《友谊通花瓶》高1.3米、重200多斤,融通花、堆塑和寄贴立体瓷花、捏塑人物于一体,是当时大坯体多层通花瓷的一个突破。
邓小平和金日成共同参观《友谊通花瓶》
20世纪80年代,王龙才的作品《春色瓷塑大花篮》陈设于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有“瓷坛花魁”之称的《春色瓷塑大花篮》高1.2米,宽0.82米,篮身呈六角宫灯式,三层镂空,六幅装饰面,糅合枫溪瓷艺的捏塑、浮雕、通雕、线刻等手法及釉上、釉下、色土等工艺于一体,花篮中摆放着五百余朵品种不一、生动逼真的瓷花,花团锦簇中体现出高超技艺和奇妙手法,达到了枫溪瓷的最高境界。
弹指间,一朵瓷土花在王龙才手上栩栩如生
近半个世纪以来,枫溪瓷以通花瓷器寄贴立体瓷花的独特技艺独步瓷坛,且珍品迭出,或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或作为国宝陈设于中南海紫光阁和人民大会堂,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或在普罗迪夫国际博览会获金奖,其美轮美奂,巧夺天工,早享誉海内外。
独树一帜的枫溪瓷烧制技艺
“白、细、薄、明”,是枫溪瓷烧制技艺的特色。
枫溪瓷瓷花
枫溪瓷既继承了唐宋以来潮州瓷艺的精华,又借鉴吸收了潮州泥塑、花灯、木雕、刺绣、抽纱等民间工艺的技法手法,形成了一整套分工细密、富于变化、完善精良、自成一体的烧制技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枫溪瓷制作一般包括选料、洗泥、塑制、翻模、注浆成型、彩绘、施釉、装烧、烤花8道工序,其塑制有堆、雕、镂、控、贴、塑、刻、划、印、压、挤等多种技法,施釉有蘸、浇、泼、喷、刷等手法,装烧按釉料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又分氧化烧和还原烧两种,烧成后如再加彩绘的,还需在烤花窑烧烤烘焙,出窑后才完成瓷品制作流程。
枫溪瓷成品
枫溪瓷器艺人善于用写实、夸张、变形等手法塑造人物、动物形象,制成的产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光彩照人,独具神韵。
枫溪瓷器烧制技艺中独树一帜的还有通体镂空艺术彩瓷与捏塑瓷花结合而成的通花瓷花技艺,即在原初的坯件上镂雕多式图案,并以瓷土捏塑多式花卉,而后入窑烧制。此外,还有多层次镂空和立体瓷塑花卉等独特工艺,均称得上技艺卓绝。
2008年,枫溪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久益精成“中国瓷都”
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
据有关考古资料,古潮州地域发现的最早陶器,是南澳的象山遗址和东坑仔遗址下层,年代大约在距今8000年以上,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唐宋时期,潮州的北关窑、笔架山窑生产了大量人物瓷和动物瓷,并远销重洋,笔架山窑更有“百窑村”之誉,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潮州古城仅数里的枫溪乡,历宋至明,依凭地域瓷艺的深厚积淀,崛起为潮州的制瓷中心,并延续至今。
笔架山窑有“百窑村”之誉
枫溪瓷门类齐备,有日用瓷、艺术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用瓷4大系列,以艺术瓷最为著名,影响最大。
艺术瓷主要供陈设观赏,故又称美术陈设瓷,其中的通花瓷和瓷花瓷制作精湛奇巧,是枫溪瓷烧制技艺的杰出代表。通花瓷器形繁多,举凡瓶、坛、罐、尊、筒、篮、盘、球以至通花鸟、通花鲤鱼、通花麒麟、通花虾蟹篓等应有尽有,小者高仅5.7厘米,大者高达1.8米,长者达4米,镂空可达5层之多,或施以釉上彩绘,或与浮雕、立雕相结合,或配以色土、腐蚀金等装饰,构思机巧,结构纷繁,工艺精细,玲珑剔透,娟丽秀美。
千年瓷艺,薪火相传。古老的陶瓷文化遗产在现代枫溪人的手中彰显时代风采。
枫溪陶瓷工作室
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
今天的枫溪,拥有陶瓷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5000多家,陶瓷产业年产值300多亿元,产品畅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印记》之“枫溪瓷烧制技艺”,带你走进潮州枫溪区,欣赏富于变化又自成一体的枫溪瓷,看枫溪人如何在弹指拈花间,让枫溪瓷烧制技艺这一独步瓷坛的技艺,在枫溪代代相传。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