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9日,茅盾、叶以群等由交通员沿途保护出香港,随后何香凝、张铁生、蔡楚生、乔冠华、廖沫沙、胡风、梁漱溟、丁聪、陈策等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800余人陆续乘船从东江逆流而上转移到大后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
(图一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留影)
【抗战爆发 文化名人南下香港】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相继沦陷,于是中国大批文化精英、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南下香港,香港成为在国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基地。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搜捕抗日分子,限令文化人士限期前往日本军部或“地方行政部”报到,还在报纸上假借内山完造名义刊登启事,“寻找”茅盾、邹韬奋等人出面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甚至在戏院、影院中打出幻灯告示,直接点名夏衍、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人前往半岛酒店“会面”。这一批滞留在香港的文化人士和爱国人士,处境变得非常危险。
(图二 文艺界人士在香港浅水湾萧红墓前。前排左起:丁聪、夏衍、白杨、沈宁、叶以群、周而复、阳翰笙。后排左起:张骏祥、吴祖光、张瑞芳、曹禺。)
【细致筹划,殚精竭虑】
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分别发出特急电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等迅速应变,不惜代价抢救出困留在港的文化精英,转移到后方安全地区。
此时,广九和粤汉铁路南段已被日军控制,从惠州向大后方转移,只能先走水路,再转陆路,老隆成为中转的不二选择。其一,它地处交通要冲。作为东江航道的终点,由此乘汽车,往西可达韶关,经湖南转往广西、四川;往东可经兴宁、梅县、大埔转往皖南、苏北。其二,这里有较好的革命基础。彭湃曾以此为根据地,大力宣传革命思想。1923年8月,他还在这里同陈炯明谈判,营救出农会干部。
(图三 东江边的老隆)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
这一次轰轰烈烈的大营救的指挥部就设在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位于现华新路39号的福建会馆,是清代在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的同乡会会址。当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等就住在这里,精心安排和指挥此次行动。
(图四 福建会馆)
心思缜密的廖承志于1941年12月18日在香港告罗士打大酒店分批会见了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向他们传达和解释了这三条撤退路线,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最终确定了夏衍、蔡楚生、司徒慧敏、范长江、欧阳予倩等文化界名人和何香凝、经普椿婆媳以及柳亚子父女等民主人士走水路;茅盾、邹韬奋、梁漱溟、廖沫沙、戈宝权、胡风、胡绳等人走陆路。
路线与人员都已经确定后,廖承志又对具体事务作了极为细致的筹划,如临时的集合点、化装所需的服装、偷渡用的渔船、需要分发的旅费、沿途的食宿安排,乃至接头时间和暗号等等,凡所涉及,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不仅如此,廖承志还就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所有的环节、细节,也都作了通盘考虑,提前制定了各种应变方案。
恰好这时日军方面传来消息,为了解决香港的粮食和燃料短缺问题,将于1942年元旦后疏散数十万人到内地。廖承志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图五 福建会馆内雕像)
1942年1月9日,茅盾、叶以群等人作为第一批撤离人员,换上难民的服装,在香港地下党组织和港九大队的护送下,乘船从东江逆流而上,经老隆转移到大后方。
(图六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图)
历时11个月,800余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获救,无一人被敌人截获,无一人死伤。
他们中很多都与中国现代文化史辅车相依,休戚是同。很难想象,这些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戏剧家等文化精英如果落入日军之手,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史、艺术史而言,将是怎样的损失。万分危急之时,廖承志等中国共产党人毅然肩负起了营救民族文化精英、保存民族文化火种的重任。
茅盾对这场大营救,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这是难以想象的周密安排,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这真是一场秘密大营救。”
《广东印记》之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将带大家重温这段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营救民族文化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