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日记|2003年,这些人与事,你还记得吗?

2019-08-09 08:41 来源:南方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南方日报创刊70周年。

  作为1949年以来广东唯一一份无间断出版的日报,70年来,南方日报完整记录了广东的沧桑巨变,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广东日记”。

  为展现壮丽70年广东大地上的奋斗故事,南方名记者牵头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广东日记”全媒体报道。围绕广东发展的多个重要领域和方面,回顾重要报道、重温经典版面、聚焦历史瞬间,回访亲历者,激发新时代奋斗的强大力量,敬请垂注。

.

▲点击观看视频

  空气里飘着白醋和板蓝根的味道,街上每一个人都戴着白色的口罩……这是许多广东人对2003年春天的集体记忆。

  16年过去,“非典”并未远去,它在当年亲历的医务人员们记忆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它留下的“遗产”,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

  2003年春节前,广东河源、中山、佛山等地相继报告一种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经过深入调查,广东专家组发出了世界上首份“非典”调查报告,首次使用了“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描述。

  这一报告的撰写者中,有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邓子德。“非典”期间,中山三院的医护人员在隔离区内工作。 “非典”期间,中山三院的医护人员在隔离区内工作。

  一个是疾控专家,一个是临床专家,何剑峰与邓子德有着相同又不同的“非典记忆”。

  2003年1月18日,接到中山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暴发报告后,何剑峰去了中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调查了28个病例。

  19日调查完,当晚何剑峰与同事熬到次日凌晨4点,写出了第一份关于“非典”的流行病学报告,提出这种疾病是有一定传染性的传染病,“可以人传人,考虑病毒性可能极大。”

  至今何剑峰都很自豪:“‘非典’没有跳出我原来的框架。”

  作为临床专家,邓子德比何剑峰更早与SARS“亲密”接触。2002年12月11日,他就参与了全球首例SARS病人的会诊。随后前往中山、河源等地开展调查的省专家组中,也有他的身影。

  在何剑峰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基础上,经过专家组讨论,邓子德执笔写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非典”的完整调查报告,随后被印发全省。

非典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在抗非典一线火线入党。陈健聪 摄

  春节前后,“非典”进入发病高峰,广州成为“抗非”主战场。除夕当天下午,广州市指定了4家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中山三院即是其中之一。

  吃过年夜饭,邓子德就匆匆赶到医院参与病人救治。病区的灯光彻夜透明,紧张救治病人的医生护士们对2003年春节的到来浑然不觉。

  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医院有20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其中就有邓子德与医院传染病科书记邓练贤。

  “非典”感染者中,有23%是医护人员。遥隔着隔离病房的玻璃,重症感染的邓子德向前来做流行病学调查的何剑峰挥了挥手。这一幕深刻地印在了何剑峰的印象中,战友的倒下更激起了他与“非典”战斗的决心。

  一个多月后,邓子德幸运康复,出院后立即重回“抗非”岗位,而邓练贤则英勇殉职。邓练贤、范信德、叶欣、陈洪光,广东人民永远记得这4名在“非典”中牺牲的医务人员。

非典期间,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医护人员连续数月战斗在“抗非”一线(隔离病房)。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斗中,广东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容应对。

  广东迅速成立了以钟南山为组长的医疗救护专家组,率先如实向全社会公布“非典”疫情;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坚守岗位,救回了大量患者生命;媒体与政府产生良性互动,及时传播权威声音。

  在面对“非典”病原为衣原体的论断时,《南方日报》顶住压力坚持刊发了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广东专家“非典是病毒性肺炎”的意见。“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钟南山的这句话,仍掷地有声。

  在“非典”中,广东创造了全世界“非典”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纪录,实现了“四不停”:学校不停课、工厂不停止生产、机关不停止办公、市场不停止开放,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当年的春季广交会照常举办,5万多名来宾参会无一感染。

  非典期间,广州火车站昨天进一步加强非典预防措施,在进站大厅口加派人手设备对旅客体温进行检测,对发热病人进行重点排查。非典期间,广州火车站昨天进一步加强非典预防措施,在进站大厅口加派人手设备对旅客体温进行检测,对发热病人进行重点排查。

  “‘非典’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何剑峰说,“非典”之后,中国不管是政府高层还是专业人员、群众,对公共卫生的认识提升到了空前高度。

  在隔离病区战斗了193天,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终于闯过来了,广医附一医院的护士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隔离病区的撤除。符超军 摄

  2003年8月8日,《南方日报》头版报道了广东将投入15亿元筑起“防疫大堤”的重磅消息。广东的公共卫生大建设由此开端。

  在面对H7N9禽流感、H5N1禽流感、H1N1流感、登革热尤其是2015年MERS等挑战时,广东“防疫大堤”都经受住了考验。

  在MERS“狙击战”中,广东4小时找到患者,7天找齐所有密切接触者,每天通报疫情信息,及时辟谣,应急处置水平令世界惊叹。

  “非典、埃博拉等烈性传染病,哪怕在中国再来,我们很有信心把它控制在萌芽状态。”何剑锋说,如今,中国在传染病防控的理论、手段、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国际前列,“我们很有信心,也有经验去打好任何一场传染病防控战。”


知难而进 守护健康

文|丁建庭

  在新中国突发公共卫生发展史上,SARS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里程碑。

  2003年,SARS暴发,广东是全国抗击SARS的主战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广大医护人员临危不惧,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2003年4月15日,卫生、工作人员在给广州地铁车厢消毒。符超军 摄

  “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这场与SARS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等一大批医护人员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宝贵精神财富烛照今天。

  “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对付像SARS这样的人类首次谋面的凶顽病毒,只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秉承科学态度,不迷恋权威,不迷信经验。幸好,有人坚持了自己观点,找到了SARS真凶。“只唯实、不唯上”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弥足珍贵,也是今天做科学、搞创新之必须。

  比起抗非精神、科学态度,更深刻的变化来自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完善。

  一场SARS直接冲垮了原来的公共卫生体系,让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短板”彻底暴露。在SARS后的16年里,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支持,无论在顶层设计、机构建设,还是人员配备、设备配置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也是广东后来能从容应对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H7N9、H5N1禽流感、H1N1流感、登革热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原因所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SARS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共卫生,路还很长,依然需要知难而进、守护健康。

  【统筹】陈枫 罗彦军 曹斯 郑佳欣

  【撰文】李秀婷 实习生 程楚瑶 陈丽华

  【评论】丁建庭

  【图片】符超军 陈健聪 秦文纲

  【拍摄】张梓望(部分历史素材由各医院提供)

  【制作】王良珏 何志豪 黄泽伟 陈明记 刘子葵 张西陆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